论文:试论慈善事业与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慈善事业的开展,不论在何种组织,哪个社会,无一例外地都高扬着人道主义的大旗;人道主义精神的张扬,无论在何种派别,哪个时代,也都会对发展慈善事业浓墨重彩。人道主义与慈善事业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践外化,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共同改善、提高人类整体的社会生存环境。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两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左”的教育使我们形成了思维的定势,提起人道主义就认为那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说起慈善事业就联想到了资本家的伪善和假惺惺。因此,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快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首先就要从思想观念上消除偏见,准确理解人道主义精神的实质内涵,深刻认识发展慈善事业的正当性、合理性、必要性,并从根本上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人道主义——一种“慈善”的理论
慈善事业和人道主义思想是有着深刻渊源的。人道主义是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对它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一般把它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把人道主义看作为一种世界观和历史观,属于哲学层面的范畴;二是把它理解为一种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属于伦理学研究的内容。而作为慈善事业理论基础的人道主义,主要是从伦理道德范畴方面来说的。
作为伦理道德范畴的人道主义,其内容也是十分庞杂的。有古代传统的人道主义,如我国自西周以来就有“保民”、“惜民”的民本思想,自孔孟以来以“仁爱”、“性善”为核心的儒家人本主义思想,古希腊的强调“幸福来自于与人共享”的“幸福观”,古罗马的“富者为贫者解脱痛苦是一种责任”的“责任观”;有以宗教教义为基础的人道主义,如佛教的“慈悲为怀、普救众生”的思想,基督教的“爱人如己、救人救己”的思想;有现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即资本主义性质的人道主义,如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道,反对神道,倡导人的现实需要的人道主义,启蒙思想家们以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为基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费尔巴哈思辨的人道主义以及后来的非理性主义的人道主义等;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它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符合的、以集体主义原则为指导的、倡导互尊互爱、互帮互助、规范社会主义社会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可以看出,不论何种类型的人道主义,它们之间都有相同和相通的地方,都充满着“善”、“爱”的字眼,洋溢着对人性、人生、人的生存发展、人的价值的关爱精神,都遵循着“推己及人”、“与人为善”的处事原则。一般来说,作为当代社会的伦理原则的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可以这样表述,就是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地位,尊重人的权利,倡导人的自由、平等、博爱,强调用人道的方法来对待一切人,要求社会尽可能地达到公正等。总之,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协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体现了人性中友爱、善良、互助的一面,是人作为一种生命对同类之间的相互认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起码要求,也是实现社会正义,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的深层次动力。正是各种各样的人道主义思想,孵化、催生了人们的慈善活动和社会的慈善事业。
二、慈善事业——一种充满人道精神的义举
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广大成员自愿、互助基础上的、一种无偿的对不幸的无助人群和个人进行社会救助的活动。它通过合法的社会慈善组织,以向社会募捐的方式,汇聚起社会成员的捐款捐物或劳务,并按照一定的需要,通过合法途径,帮助那些无力自行摆脱危难的受助者。慈善事业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民间公益团体为组织保障,以社会捐助为经济来源,以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为发展支持,以救助无助者为活动宗旨和目标。它属于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发展慈善事业不仅能有效地对政府社会保障体系拾漏补缺.对处于困境而无力自行摆脱危难的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来自社会的援助和关爱,从而减少社会贫困,缩小两极分化,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而且,慈善事业还能直接彰显人道主义精神,净化社会风气,推动全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从而最终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994年成立的中华慈善总会及各地陆续建立的慈善会,是中国大陆目前最大的慈善组织,其宗旨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个人和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工作。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慈善作为一种社会理念,就是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弘扬;作为一种事业,就是扶危济困,救助弱者,就是一种人道的事业,充满人道精神的行为。具体地说,其人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慈善事业的服务对象来看,它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人道主义关怀。一个社会,不论其发展状况如何,发达与否,由于自然条件、社会或自身心理、生理的原因,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弱势群体。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数字,我国l7l亿6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8l7万过着独居的生活,全国有近20万流浪儿童和l0万孤儿,有5600万残疾人,由于自然灾害和疾病,每年都有数百万陷入无助的人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竞争加剧,竞争中必然会出现失败者、失业者,因失去收入而陷入生存危机,近几年我国的失业人口一直在近千万人以上;另外,在广大的农村,由于收入增长缓慢,经济积累薄弱,遇上天灾人祸,就会造成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在西部贫苦地区,还有大量的失学儿童。这些弱势群体最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帮扶,但由于财力有限、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在农村,社会保障基本还是一片空白,许多人仍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特大自然灾害,如l998年的全国性大水灾,单靠政府的力量也不是完全能够担负的。为了救助无助中的人群,保障社会弱势群体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生活权利,慈善事业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慈善组织开展了无私的援助活动。
从慈善活动的特点来看,它是自愿的、互助的、民间性的活动,始终贯穿着人道主义精神,是彻底的人道主义行为。慈善组织是民间性的组织,不是政府机构,它一般是由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关爱精神的人士或组织发起成立,慈善活动也是民间性的社会活动,主要是通过宣传、募捐和救助,引导大家从事慈善事业。在我国,由于传统体制还未完全破除,一些慈善组织还具有半官方的性质,但其发展方向也是逐步的民间化。慈善事业的民间性,也就是其社会性,体现了社会群体的自发的人道主义意识,使其有更广的社会基础和更大的号召力、影响力。其次,慈善活动是自愿的,不具有强制性,慈善事业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社会团体、宗教组织、社会个人及海内外各界的捐助,而不是强制性的集资摊派。慈善活动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也大都是义务性的,如1993年成立的中国志愿者协会和越来越壮大的志愿者队伍,就是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义务性的劳务和支助。这些自愿性的行为都是建立在不求受助者回报的基础之上,是一种无私奉献的人道行为。再次,慈善活动还具有互助性,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的问题,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可能遭遇到天灾人祸等突发性的不幸事件,从慈善事业的性质地位来看,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是社会第三次分配的一种形式。社会保障是政府的任务和职责,其目的是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的生存生活权益,所以,从性质上看,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人道性的制度。现代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和复杂性,政府不可能把社会保障工作做得一无遗漏。就我国来说,社会体制改革改变了政府过去完全包下来的做法,但新的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广大农民基本上还处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全社会基本上还没有建起一个严密的社会保障网络,存在着太多的漏洞和欠缺,帮扶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或基本社会保障无力负担的受困人群,就只能靠社会慈善事业了。所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慈善事业无疑承担了更为重要的责任,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保障这一人道性救助体系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有时甚至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正是鉴于慈善事业在社会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以至于人们把以慈善事业为主的非盈利性事业和政府事业、营利事业并称为社会三大事业,把以慈善组织为主的非盈利部门和政府部门、企业并称为社会三大部门,足以显示出慈善事业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通常人们把通过精神和道德的力量进行的财富分配称为“第三次分配”,慈善事业无疑是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正是通过人道主义精神的弘扬和社会道德力量的感召,引导有支助能力的社会成员为受困的社会群体尽自己的一份力,通过财务和劳务的转移,起到平衡社会财富的作用,达到扶危济困的目的,从而尽量减少两极差距,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从慈善事业对社会的影响来说,其本身就是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弘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特别要注意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老人,尊敬烈军属和荣誉军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十年之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精神,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在我国,以关心他人、与人为善为内容的慈善事业并不仅仅是停留在行动上的扶危济困,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倡导了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人际关系,弘扬了人道主义精神。所以,从慈善事业的性质、活动特点以及服务的内容来看,它应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必将有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人道主义意识,有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人道主义对慈善事业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是人道主义精神催生、培育了社会的慈善事业,而慈善事业也处处体现、实践着人道主义精神。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以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指导,着力培养人们的慈善意识,努力营造乐善好施的社会氛围,全力构筑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机制,以更快更好地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首先,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应培养、增强人们的慈善意识。慈善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离开广大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是不可能的,而要广大群众的参与,就必须要使大众养成慈善意识,形成慈善观念,进而转化为慈善行动。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人道主义传统,是一个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的民族,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千百年来广大劳动者的向往。近几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了一些误解,把人道主义和慈善事业当成了外在于社会主义的东西,造成了人们的慈善意识普遍淡薄。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大旗,重新培养和树立广大群众的慈善意识和慈善观念。
高尔基曾经说过:“人所固有的善良能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力量”。从人性来说,人人都有一颗善心、一颗爱心,都有社会认同感,都有从社会中得到温暖并回报社会的愿望,问题在于我们要把这种人性中深层次的潜意识唤醒起来,使其转化为真正的社会意识。为此,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首先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共同体里,每个人都与别人息息相关,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别人的生活紧紧相连,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成就自己,互帮互助、扶危济困不仅是应该弘扬的高尚行为,而且是一种大家应当普遍做到的最基本的人道行为,即要在全社会培育一种新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引导大家人人向善、人心思善。同时,还要大力宣传慈善事业,使人们了解它的性质、作用和目的,大张旗鼓地宣扬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乐善好施的典型事例,唤起人们对慈善事业的认可、认同,让慈善意识在人们心目中确立起来,激发起大家对慈善事业的热情,形成人们参与慈善活动的动力。
其次,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应营造乐善好施的社会氛围。慈善事业是一个大众的事业,不是少数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两个慈善组织的事情,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这是慈善事业能够健康发展、发扬光大的社会基础。有一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明天”。是的,只要每个社会成员都献出一片爱心、献出自己的同情心,也只有社会每个公民、各个企业、各团体、各机关单位都抱着一种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宣传、支持慈善事业,都能从精神上、道义上、物质上、劳务上为慈善事业出一把力、使一把劲,拧成一股有钱出钱、有人出人、和衷相助、同舟共济的合力,才能营造出一种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从而给对慈善事业疑惑观望者以鼓励、冷漠无为者以鞭策、反对嘲笑者以警醒,使整个社会以善为本、以善为乐、从善如流,共同倡导一种人道的公益价值观,使慈善事业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扬光大。
再次,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应构筑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机制。慈善事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和关系.受方方面面的影响。前述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是从社会软环境方面来说的,这里的社会机制指的是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各项硬环境,如相应的法律法规、财政税收政策等。对慈善事业来说,软环境是发展的基础,硬环境是发展的条件与保证。所以对各相关部门来说,要本着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的目标出发,以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指导,采取人道性的做法,制定落实各项政策、办法,推动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一,要完善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立法是慈善事业得以实施与发展的保证和依据,只有有了法律的监督和指导,明确何种机构有资格接受捐赠,增强慈善事业的透明度,捐献者的爱心才不会被滥用,慈善事业的基础才不被破坏;同时,要制定出能够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慈善事业是民间事业,慈善组织是民间组织,所需财物主要是从社会募捐所得,但它从事的是有益于社会的事业,是为政府分忧、为大众特别是受困者谋福利。所以,政府不但要在法律政策上给予引导,还要在财政上给予扶持,如提供创始基金,财政适当拨款等。另外,在捐款税收减免优惠方面,要拿出可操作的具体实施办法,并切实执行,使捐赠者的爱心得以体现,利益得以保护。目前,由于在涉及社会公益事业的法制法规方面的薄弱和欠缺给很多公益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惑,无法可依的局面制约着慈善事业的发展.难以实现慈善事业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因此,加快慈善事业法制建设是当务之急。
第二,要加强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的组织者、执行者,是慈善事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代表,慈善组织自身情况好坏、形象如何,对慈善事业的开展有着极大影响。应加强慈善组织内部的管理,使其真正成为慈善事业热心的活动者、热情的组织者和宣传者、忠诚的管理者和执行者。为此,还要注重对慈善事业专门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社会工作,既有高度事业心、又有爱心、诚心、善心、甘愿牺牲、无私奉献的专门人才,以适应不断增大的社会需要。
第三,要充分发挥舆论媒体的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各舆论媒体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上升,但总的看来,仍滞后于慈善事业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如对大部分公众来说,对慈善组织、慈善事业知之不多,对参与慈善活动的方式和途径了解甚少,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制约了公众对慈善事业的参与程度。各舆论媒体应以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己任,广为宣传各种慈善活动及其相关知识,广播善根,为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肖焱)